• 依附四川:重庆旅游业的“过境之痛”

  • 时间:2010-08-07 21:59:52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震后陷入失血性休克 本地旅行社遭遇退团潮

受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重庆旅游业出现“失血性休克”:全市旅行社迎来了一场令人猝不及防的退团风暴,海内外游客纷纷停止到重庆旅游或中转。透过这些震后退团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有游客对川渝之间地缘关系的误读之外,更多地暴露出的,却是重庆旅游业对四川旅游业的依附性。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也有大足石刻、长江三峡、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等独特的黄金旅游资源,但其充当的角色,在一些业内专家眼中,仍然只是国内外游客在四川旅游前后的中转站或是过境地,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大地震之后,重庆旅游业多年以来的困惑:如何构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重庆旅游业感受强震

四川汶川地震后,重庆旅游业承受了剧烈的“震后效应”。

2008年5月28日,四川大地震已过半月,因为“退团风暴”接连袭来,再也按捺不住的重庆市总商会旅游商会,召开了“近期旅游形势与对策研讨会”。面对天灾后陡然下降的经营业绩,本地旅游界人士似乎也有些无计可施。

地震发生后,重庆东方旅行社接待的游客量比平时下降90%左右,重庆中旅有近百个团被取消。“这只是众多旅行社现状的一个缩影。”各家旅行社负责人都知道,这些游客多半都是到重庆中转或过境游,其目的地是在成都和川西。

与会人士对目前重庆旅游业的人气表示了担忧:如果“余震”的影响在旅游业内继续,预计重庆市有近半国内旅行社将面临歇业。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是川西旅游乃至全国的黄金线路。这次地震后,这条黄金旅游线路的交通设施、旅游基础设施都受到重创。震后作过一份市场调查的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外地的受访者都表示,近两年内不会走这条线。”他们的担心有二:一是交通设施的修复要一定时间;二是优美风景是否被毁,进去后还能看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地震给旅游者带来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都将需要时间去化解。

旅游“中转站”之痛

以前,由于重庆有临近四川的交通便利性和特有的旅游资源,大量国内旅客在游览成都和川西九寨沟等地时,会选择重庆作为旅游途经地的中转站。这位负责人表示,如果自己的这份市场调查结果成为事实,那将意味着,还在搭乘四川旅游业顺风车的本地旅游业,无疑也将承受“过境之痛”。

一个城市,如果不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那么,其快乐与疼痛都由不得自己。“市场风险就会在外部多方游荡,四川旅游业的任何波动,都将左右其旅行社的经营业绩。四川地震对重庆旅游产业的长远影响,一时还难以估量。”重庆飞扬旅行社邹庆这样看待过境游之痛。

据记者了解,200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1217亿元,占全省GDP的10%。其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居首位,也是全国唯一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过8%的省份,为四川跨入“万亿俱乐部”立下大功。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4月,全省旅游总收入376.29亿元。仅今年4月,四川省就接待入境旅客9.45万人,国内旅客1436.58万人,旅游总收入达74.96亿元。

“这些数字,是重庆难以望其项背的。”邹庆说,作为过境游城市,来渝游客的消费有限,更不具有可持续前景。

旅游资源不等于产品

三峡森林国旅总经理刘铭一直深感困惑:重庆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境内密布有2000多个文物点,11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也有大足石刻、长江三峡、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等众多的独特旅游资源,却始终在充当国内外游客四川旅游的中转站与过境游角色,而非旅游目的地。这与重庆拥有的资源条件是绝对不相对应的。”

事实上,此一现状早已被重庆市政府所正视。2005年,重庆市政府就组织学习考察团,由副市长余远牧率队,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旨在发现差距,寻找突破口。

考察团一行对九寨沟、黄河大草原、黄河九曲第一弯等景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并与四川省旅游局、阿坝州政府以及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等部门进行了座谈。

考察结束后,余远牧曾坦言“重庆市旅游业与四川省相比只能算是‘小老弟’”。近年来,重庆市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服务水平上不去等一系列因素,是制约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也还远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

专家们也看到了这一差距。“近年来,重庆旅游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缺乏大投入,加之有些景区定位不准确,没有把重庆一系列优良资源优势,包装成一种产品优势进入市场。”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说。

缺乏核心产品是致命伤

在罗兹柏看来,三峡是重庆旅游的一个金字招牌,三峡景区的精华都在重庆境内,可湖北在打“三峡牌”上似乎比重庆还卖劲,前几年就已投资了几亿元。如今,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三峡游客中,从宜昌溯江而上到奉节的游客早已超过了从重庆顺江而下的游客。

同样,在1993年,江津四面山和湖北张家界、福建武夷山一起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现在四面山与张家界和武夷山相比,不要说其在国内的影响力与后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在本地旅行社的眼里,四面山旅游也是“没有分量、推都推不动”。

重庆中旅集团老总廖伟认为, “重庆旅游之所以缺乏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主要原因是宣传促销意识不强,手段单一。”要改变这一现状,除规范旅游业无序竞争,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旅游的灵魂是三峡,重庆旅游业也因为三峡库区而备受关注。”副市长谭栖伟去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罗兹柏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三峡是重庆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最好产品。而近年来,对三峡旅游产品的粗放型定位和打造,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目前,对三峡旅游的推广,应强化其核心旅游价值的传承性、发展性和一脉相承性。不能图一时之快,更不能搞类似‘绝版三峡’那样的炒作。”

斥重金打造旅游目的地

打造旅游目的地,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游客。2007年重庆推出的“生态旅游年”;2008年推出的“乡村旅游年”;2009年推出的“古镇旅游年”……“这些促销手法,对本地特色旅游的推动,所产生的不是单纯的叠加效应,应该成为本地旅游发展的一套‘组合拳’,它还有一个战略目的,是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来加速实现城乡和谐。”罗兹柏说。

最重要的是,必须抓大项目。大项目中,除了三峡游外,重庆还可以打造大足石刻、长江三峡、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4+1”等旅游精品线路。对此,罗兹柏还提出了详细的构想:乌江画廊加武陵风光,要突出“民族和生态”特色开发旅游。以乌江水为主轴,和沿线的仙女山、南天湖、武陵山、芙蓉洞等景区有机连接,同周边的凤凰城、张家界等景区连成一线。

资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争取引进100亿元资金,投入到三峡库区旅游业。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20个亿的投入。

“库区旅游产业如果每年有20个亿的投入,那么3年后的重庆旅游,不仅会有一个量的积累,还将有一个质的变化。”罗兹柏认为,目前重庆旅游业市场还未真正打开,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而受四川地震影响的重庆旅游业,则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思考和重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旅行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