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高端研讨会
- 时间:2010-08-07 22:01:54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本报北京6月25日电 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凉山州政府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高端研讨会今天下午在北京新闻大厦召开。
此次活动旨在总结凉山州旅游发展经验,宣传凉山精神、凉山速度、凉山效应,发挥凉山影响。研究凉山旅游发展模式,推广凉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取得的成功经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州委书记吴靖平,副州长杨朝波,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俊,西昌市副市长朱明等出席研讨会。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小安,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研究员彭德成,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规划处处长、博士后窦群,首旅集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庚,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戴学锋,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峰,北京第二外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历新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北京第二外语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张辉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副州长杨朝波主持。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中国旅游报、环球时报、商界杂志、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北京电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竞报、中国旅游网、搜狐网、新浪网等10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报道这次高端研讨会。
吴靖平在发言中介绍了凉山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主要做法。他说,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立足全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原则,紧紧抓住凉山承办第二届四川省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西昌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批集团式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契机,举全州之力打造旅游,集全民之智推进突破,实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吴靖平说,2007年,凉山接待游客12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8亿元,接待游客人次是2005年的4.05倍,旅游总收入是2005年的3.36倍,旅游总收入占GDP的8.0%,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14.8%,旅游综合排名在四川21个市州中由2005年的第19位上升到第8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2004年至2007年短短四年时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翻了近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全省第10位升到第8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第6位升到第4位。
在谈到如何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体会时,吴靖平认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必须注重产业互动、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必须争取各级支持、必须坚持“拼搏两年,提前十年”的精神。
吴靖平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高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充分表明了国家旅游局和社会各界对凉山特别是凉山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重视。既是对凉山近年来旅游发展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凉山各项工作的鞭策,是凉山旅游发展史上的大事、喜事、盛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意见,必将对加快推进凉山旅游发展新跨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吴靖平表示,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有关旅游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各地促进旅游发展的好方法、好措施,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推进凉山旅游发展新跨越,努力把凉山打造成为中国彝族风情最浓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小安作凉山旅游发展模式的主题演讲。他简要阐述了《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报告》的课题研究经过,重点介绍凉山在打造旅游产品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凉山速度”、“凉山模式”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启示。他以“神、绝、大”,形象地描述凉山旅游资源。以“清凉世界,快乐凉山”,高度概括凉山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希望凉山旅游在“凉山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凉山效益”,丰富和完善“凉山模式”。
石培华、戴学锋、刘峰、李庚、张辉、历新建、窦群、彭德成等专家先后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积极为凉山旅游发展建言献策,并就完善和推广凉山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以及较强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