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做为都城的历史演变(3)
- 时间:2010-08-07 22:17:27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清代京师(1644—1911年)
清朝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清朝的八旗,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不同的颜色。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原在内城居住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乾隆晚期以后才又陆续迁回。内城以皇城
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
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各旗都在所驻城门外设教场、演武厅。顺治二年(1645)五月,重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顺治八年(1651)九月十八日,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清代在北京兴建了一批塔、寺。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建造堂子
,立杆祭天。定都北京后,便在御河桥东路南建堂子。蒙古等族信奉喇嘛教,雍正登基后将原住过的雍亲王府赐名雍和宫
。乾隆九年(1744)又将雍和官改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城池宫殿,除去重修和增建了故宫
内的一些大殿,以及营建“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皇家园林外,还开发西郊园林,如畅春园、圆明园
、绮春园以及在瓮山(今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所修建的清漪园
、静明园和静宜园,还有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和蔚秀园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由圆明园和清漪园扩建的颐和园
。
京城的建设以巩固皇权的需要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传统的商业也在京师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从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农业生产逐渐从恢复走向发展,随之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北京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如关东的韶皮、人参,西藏的红花、藏香,新疆
的毡毯,蒙古的皮裘,以及云、贵等地的贵重药材,都出现在这里的市场上。北京(还有国内其他地方)则以瓷器、陶器、铁器、绸缎、布匹、烟、酒、茶、粮等重要商品,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北京的大商铺还供应蒙古、西藏等地需要的喇嘛念经用品和某些特别的手工艺品。清朝政府在城内御河两岸设立“里馆”,专门接待蒙古来京的客商,以加强与蒙古地区的商业联系。
清代将明北京的官营手工业改隶于内务府和工部等官署。内务府在京所设有内织染局、广储司七作(包括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营造司三作(包括铁作、漆作、炮作),工部在京所设有五大厂、五小厂和外三厂。它们的规模不及明代,但民间手工业在康熙后有了明显的 发展,如铸铜、刀剪、制药、酿酒、香蜡、糖果、地毯、宫灯、雕漆、景泰蓝等技术更为精湛。
清代北京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前三门”(祟文门、正阳门
、宣武门),尤其是正阳门即前门外一带特别繁荣。崇文门设有税关,门内往西有会同四译馆。东便门外通惠河
至张家湾,由大运河运来的南方货物在这里集散。宣武门外有许多会馆。当时士子常出入宣武门,商人多出入崇文门,官员上下朝多进出正阳门。正阳门外大街一带,店铺林立,商众云集,摩肩接踵,喧嚣交易,是清代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六必居、同仁堂、都一处、合香楼等著名店铺林立,牌匾相望。珠宝店、绸布店、粮食店、杂货店林林总总,盛极一时。在前三门商业区中,还出现了以经营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碑帖字画和印玺古玩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街
。每年新春,厂甸有集市,书店和其他商贩都在此设摊,成为北京的岁时盛事。
民国建立后从南京到仍定都北京
辛亥革命爆发后,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以南京为首都,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依照南北和议,孙中山于2月13日辞职,另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必需到南京首都就职,袁以种种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被迫通过决议,迁都北京,即通常所说的北洋军阀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胜利,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以重庆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定都北京,并载入宪法。
(责任编辑:曲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