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舟曲泥石流成因 舟曲山川向人类反噬
- 时间:2010-08-17 16:00:07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五、警示:舟曲发生泥石流原因
舟曲灾难──被榨干的山川向人类反噬
【明报专讯】每逢神州大地灾变,看到受灾同胞的惨状,许多人都发出这个国家真是多灾多难,中国人民真是多灾多难的悲叹。不过,这些灾变纯属天灾?溯本寻源,正如这次舟曲灾难酿成重大伤亡为例,表面上是暴雨引发泥石流淹县城灭村夺命,不过,骨子里却是数十年来舟曲过度开发,使水土严重流失的结果。另外,各级政府明知舟曲是全国4大泥石流危害区之一,却不彻底整治,连人民生命安全也可以打马虎眼的政府,施政以民为本从何谈起,难道只是口号一句?
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多于地震,所以,预见泥石流和预防泥石流,应该比地震容易,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泥石流大多发生在山沟地表。舟曲水土地表破坏之严重,早成为全国4大泥石流危害区之一,中央政府也有拨款给地方进行整治工程,舟曲县要拿出部分钱,但是因为贫困,县政府根本掏不出钱来,于是一项工程原要建拦渣坝13道,防导沟1.2公里,因为经费不足,只建了10道拦渣坝,其中3道原设计是钢筋溷凝土结构,因为没钱,改成石块溷凝土,防导沟则始终无兴建。这样的工程质量,能够抵御泥石流冲击?稀矣!
至于1998年禁伐后,中央给舟曲的造林费,每亩100元人民币,据当地官员说,今年每株树苗就要1元多,100元连买树苗都不够,因为每亩地要栽200株,另外灌溉蓄水也在在需财。由此看来,饱历沧桑、至今仍然遭受水电站和采矿业榨取其大自然剩馀价值的舟曲,当局的所谓保育措施,只是聊备一格,各级政府根本无决心好好整治。所以,今次被特大泥石流掩埋的以千计同胞,他们之死,是死于天灾,抑或死于人祸。我们看来,人祸还是主要的。
舟曲县简介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辖20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其中藏族4。4万人,占32.78%。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区,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贯穿全境。气候属温暖带区,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常有“山下桃花盛开,山上白雪皑皑”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现出“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景”的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回升快而稳,秋季温凉阴雨多。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42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
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看来,舟曲泥石流灾难最令人痛惜的地方,就是事前缺少相应的评估和规划,几个遭遇了灭顶之灾的村庄,甚至就建在了泥石流通道上。
城镇建设规划溷乱
这样的重度危险地区,是完全不适宜建筑的,他向亚洲周刊解释说:舟曲并非完全选址错误,这是一个历史古城,但近年城镇扩展比较厉害,政府总是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缺少充分的评估和规划,城镇扩展时必然会占用本身并不适合使用的用地。如果有规划,至少在这几条沟通过的县城的区域,两侧一定范围之内是不能建的,还要把安全区考虑到,这个是不能修房子的。其他有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就可以居住,但前提是,必须做很好的评估,哪些可以避开,哪些可以治理。
范晓同时也承认,在中国许多与舟曲面对类似问题的小城镇,建设时的评估和规划,建设后的跟进调查,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陈廷方在《山区城镇规划与泥石流灾害》一文中,也点出中国山区城镇规划的几大积弊:首先,许多山区城镇根本不存在规划,行洪区和泥石流危险区都没有标注,许多建筑物挤占河道,甚至直接建在泥石流通道上,缩小了行洪断面,严重影响了城市防洪和泥石流减灾;其次,泥石流减灾工程设防标准低,往往按照二十年一遇设计、五十年一遇校核,只有个别采用五十年一遇设计、一百年一遇校核,而极端气象增多,城镇人口扩张,这一标准已经明显偏低。另外,泥石流减灾工程设计不合理也是多见的隐患。
陈廷方指出,对泥石流灾害而言,划分危险区,避免在重度危险区内修建筑物,避开泥石流主要通道,将重度危险区内居民及时迁出,这都是为避免惨剧,老城镇改造时应该尽量做到的。
舟曲不是没想过搬迁。五一二地震后,在对舟曲地质情况多番考察后,来自北京的调查队和兰州大学的专家都曾经建议舟曲搬迁。
对舟曲政府来说,这显得困难重重:藏民占居民人数的三分之一,多居住在山上,有林地资源,以种植果树为生,让他们搬离故土,生活会非常艰难;而数千万上亿元的搬迁成本、安置费用,小小舟曲县财政根本无力承担,二零零八年舟曲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是两千多万元;再者说,测绘面积仅四平方公里的舟曲县,还能往哪里搬呢?零八年,舟曲曾提出折衷方桉:建城东新区,逐步将县城中心东移。
两年以前,在大地震中丧生近两万人的北川,也不是没想过搬迁。根据《南方周末》的《北川县城迁址考》:北川曾三度计划将老县城迁址,因主事者调走、政治运动、或新址无法达成共识,屡屡流产。
在灾难未发生前,仅凭灾难风险要搬迁一座县城,无论从执政者的角度,还是居民的角度,涉及各方权利的巨大工程,经济和社会成本都十分巨大。
陇南搬迁引发骚乱
舟曲泥石流后,专家几度警告,如果堰塞湖不能及时疏通,如果再降暴雨,洪水及泥石流便可能一直涌进附近的陇南市武都区。
武都区是陇南市的行政中心,两年前的大地震后,经地质专家调研,认为该地不适宜人口密集聚集,陇南曾酝酿过一次行政中心搬迁,从带状河谷地貌、存在泥石流及堰塞湖风险的武都,搬去位于成徽盆地、地势平整的成县。
但零八年十一月这一次陇南行政中心的搬迁计划,引起部分陇南人激烈抗议,并引发了烧毁两栋市委办公楼、砸坏二十辆公务车辆、数千人参与并与警察发生冲突的严重群体性事件。起因是,二零零六年,陇南曾计划把行政中心搬去另一个镇东江,完成了新行政大楼的征地拆迁;这计划临时作废,引起东江镇耕地被占、房子被拆的拆迁户极大不满,加之信息不公开,谣言四起,最终引发社会骚乱。
在范晓看来,建在高危地带的城镇的确面临迁址的难题,但真正需要整体搬迁的情况少之又少,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防灾减灾机制,搬迁不应该以政府利益为依托,不必要一定整体城镇搬迁,可以将危险区居民分散搬迁到周围的安全区,而更重要的是,在相对安全的地段,一定要建立起防灾的机制。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震后作出的一份《城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出,中国山区城镇普遍缺少系统、规范的减灾模式,而建立这一模式的具体指标包括: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前兆预警、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响应、居民的应急疏散。
舟曲的悲剧已然发生,无论是由于缺少减灾系统,暴雨没有及时预警,雨后没有及时响应及疏散;还是县城扩张时的选址不当;又或者后来的人为过度开发,人们对最终发生的灭村悲剧无能为力,但至少应该有所教训。
但愿,再没有下一个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