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记忆”清代大金榜亮相

  • 时间:2010-09-02 16:26:04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一份粘连在石头、泥浆中的档案如何抢救?一份已成碎片的档案如何变身成完整档案?昨日,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保护技术处工作人员赵鹏对抢救档案的技术性手段进行揭秘。



清代大金榜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至100名及第进士的姓名和出生地。

昨(1号)日,中华世纪坛二层展厅,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成果展拉开帷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的清代大金榜首次亮相。

国宝级档案集体亮相

在这次展览上,来自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等几幅国宝级档案集体亮相。它们分别是清代大金榜、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的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出自唐代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大宝积经》第九卷、民国十四年实寄封、中共党史上第一份档案文件规定———瞿秋白亲笔起草《文件处置办法》、“开国大典”珍贵档案等展品。

清代大金榜是清代光绪二十年殿试传胪后,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89厘米。上面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至100名及第进士的姓名和出生地。

国家档案局方面表示,该展览从9月1日展出至9月7日,可免费参观。

500万卷档案有待抢救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业务指导司司长孙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自古有着尊重历史、重视档案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战乱,历史上有很多档案被毁。比如清代的大内档案,就曾历经清末“八千麻袋”,民国“文物南迁”等颠沛磨难,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台北。新中国成立,虽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救档案,但是“文革”期间,不少档案遭到破坏。

孙钢坦陈,根据档案保护部门的统计,我国共有1400万卷建国前的国家重点档案正在抢救和保护中。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各级地方档案部门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经费增加到9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抢救部门已经抢救了其中的900万卷档案,投入达到10亿元。

“现在还有500万卷档案还没有抢救。”孙钢表示,根据计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对这500万卷档案进行抢救和保护。

揭秘

档案成纸灰修复也有招

修复档案对学识要求高

赵鹏告诉记者,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即先将破损部分按照原来的排列顺序铺在案板上补缺,然后轻轻地在档案的背面刷上用淀粉糊制成的粘合剂粘合。粘合剂刷好后,再在档案背面粘合白色案纸。粘合补缺时,技术人员必须对档案的内容非常了解,通常是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将相关资料烂熟于心后才开始排列补缺,避免错误粘合。

赵鹏说,粘合档案听起来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技术活”,对工作人员的学识、眼力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像展览上的清代大金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修复的。

修复“纸灰档案”成本高

不过,修复档案最难的一步就是粘连在石头、泥浆上,甚至已成纸灰的档案。一般粘连在石头上的档案有两种修复方式。一是把石头放进蒸锅中,大量水蒸气会让档案与石头逐渐分离,然后用专业工具将档案摘出;另外一种方法是制冷法。工作人员将石头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冷冻,让石头和档案粘连的水分冷却成冰,然后将石头放入一个真空干燥的仪器中,直接将冰转化为气体,从而取出档案。用这两种方式很可能会遇到档案上的墨水扩散问题,在修复前,工作人员会有一种专业的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凝固墨水,确保其不会扩散。

对于已经部分化为纸灰的档案,技术部门会通过红外线仪器修复的方式,还原档案的原貌,然后再通过翻拍冲洗的原理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方式成本非常高,通常是普通修复成本的10倍以上。(邢世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旅行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