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社的怪圈——越规模越糟糕

  • 时间:2010-09-15 17:50:39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这样子一个名词——规模效应,也叫规模经济,即因规模扩大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但是在普遍市场经济中,却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带领着麦当劳、沃尔玛等等企业走进世界500强。

  旅游做为一个越来越大的产业,无疑也应该从这个规律中得益。但是,中国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者们,却发现一个很要命的问题——越规模越糟糕。不仅仅规模扩大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使自己陷入质量下降,管理混乱的泥潭。

  很多游客也对此深有体会。一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跟我说,再也不给所谓的大旅行社做团了,质量太差了。他说,去年,因为老板的关系,跟了一家只有4个人的小旅行社去了趟张家界,旅行社的老总亲自带团,一路上服务很好,地接社很配合,开开心心。今年,因为年初看了报道说某某小旅行社出了事故逃跑,于是他们认为还是应该跟有品牌的旅行社比较有保证,于是找了本市一家大旅行社,结果一肚子火,不仅仅质量差,人家还根本不重视。

  这种问题不是我第一次碰到。其实,按照目前旅行社的现状,分析一下,也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小旅行社,有一个包团就非常重视,老总本来就兼业务员和导游员,亲自出团,一路上肯定能够服务更好,因为他可以现场拍板一些东西,对方地接社看到是旅行社老总亲自带,也肯定非常重视。再说,一路上有什么特殊要求,个性化要求,老总不用请示谁,当场可以决定和执行。而大旅行社,团量很多,这个包团也就是他们几十个包团之一,大社的老总,考虑的是企业战略的东西,哪有可能带团,都是下面的导游员去带,导游员当然无法实现一些个性化要求,即使客人有要求,也许层层请示,无法即时响应。

  这个朋友听我分析后,表示理解,然后又说:那,是不是我们以后还是跟小旅行社比较好。我顿时无语,说是呢,明显违法国家要求企业做强做大的思路,说不是呢,但现状又摆在这里。

  规模效应产生的前提是,规模,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但旅行社却在这方面卡了,有人说,最佳的旅行社构成是老公是老板,妻子是财务,妹妹是前台,弟弟是业务。我汗,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很多做质量做得很不错的旅行社的结构。如果他做大了呢?要弄个办公室搞行政,要弄个培训部带导游,成本上来了,但业绩不一定上来。并且,培训部带出来的导游的服务质量,肯定还是没有老板亲自带的好。旅行社的规模,带来的却是成本的增加。而在相应的业务上,却难以提现。

  那么,这种怪圈的形成究竟根源在哪里呢?其实,旅行社做为一个服务行业,目前还处于很低端的阶段。最典型的就是无法行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很多人说,旅行社是人做出来的。这句话对这个行业的伤害很大,一个行业,如果是人做出来的,必须是暴利的行业,比如文化产业,不需要规模,只需要人的价值,比如一个画家,一个作家,流水线作业,或者规模产出,反而不好。但是,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市场要求的产出一定很大,靠人,明显就是错误的。

  那么,该如何做呢?我的个人看法是,旅游必须把整个产业服务链分出来,把一些能够通过规范化操作、流水线作业的环节拿出来,进行规模生产,而把那些直接针对游客的服务,落实到人方面去。也就是说,操作大社(旅行社)化,服务小社(旅行社)化。

  其实,欧美很多旅行社都是这样子。必须有一个大的批发商,这个批发商完成旅游产业的开发、计划、操作。然后将这些产品批发给众多的小分销商,他们直接面对客服,进行部分个性化服务。比如刚刚说的那个例子,这个单位还应该去小旅行社报名,然后小旅行社找大批发商,根据规模效应的原则,拿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然后依然由这个小旅行社去服务。

  当然,这种模式会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探讨,特别是服务标准的问题。小旅行社卖出去的产品给客户的承诺,是否他们在大旅行社采购的产品的内容,这就需要一个严格执行的产品标准,而这个标准,必定是由批发商去制定。也就是说,小旅行社即使自己去带团,也必须在批发商制定的产品标准下去执行,至于你的增值服务部分,应该是产品标准范围之外的。比如,酒店依然是批发商制定的三星标准,而你个人今晚要带客人去美食街品美食,就是你的个性化服务了。

  那么,能否突破规模效应怪圈,就取决于以下思路——批发商能否通过规模效应,向分销商提供足够低成本的产品,让分销商知道他自己去采购是不合算的;分销商能否认同批发商制定的产品标准,让批发商知道他的产品能够在统一标准下卖给游客,降低质量服务风险来实现规模化。目前,传统的旅行社尚未真正做到这一点,虽然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散客中心等的批发商,但产品标准一直是个头痛的问题,因为游客也总有一种感觉,散拼的,就是低质的。

  让我们来期待今后这种规模效应下越来越向上的改变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旅行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