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押宝”文化旅游业背后
- 时间:2010-09-27 12:16:29 来源:网络 作者:爱旅行网
尽管过去5年来总共投入了超过6亿元,河北邯郸市的旅游龙头项目广府古城,看来仍难以搭上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这趟掘金顺风车。
这座位于邯郸市区东北25公里永年县广府镇,始建于隋末、成规模于元明的千年古城,城墙已大体修缮完毕,但规划中要修复的21.5平方公里湿地,至今只有零零星星几个小水洼,加起来不足5平方公里。据当地官员透露,古城内有几处小景点单独售票接待游客,实际收入少得可怜。
仍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的广府古城,不过是国内诸多文化旅游项目的一个缩影,投资数额大,回报周期长,是这些项目面临的共同尴尬。而作为幕后推手的地方政府,各怀心事,也各有苦衷。
文化旅游入不敷出?
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为一体的广府古城,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邯郸市的规划,该项目总投资将达55亿元。
邯郸市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冯才良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迄今为止,广府古城只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还不是真正的旅游产品,过去5年来,他们一直在做项目的基础性工作,比如拆迁安置、古城墙修缮、湿地修复等,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尚未展开。
在有三千建城史的邯郸,类似广府古城的文化古迹不在少数,其中战国时期的赵王陵,以及曹操建功立业之地邺城,除少数几个已开发外,大多数还处于“资源”状态。
邯郸市旅游局局长房延生说,与自然风光景点相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更严格,比如广府古城开发,首先要报文物部门审批,要找专业人员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同样需要专业人士来做,以保证古文化和文物的原汁原味,因此文化旅游开发工作量更大,资金投入也多,回报期却较长。
正因如此,民间资金大量涌向自然风景区开发之时,古文化资源项目开发反而乏人问津。在邯郸一个最明显的对比就是,一家房地产商在漳河沿岸投资约20亿元兴建了一座集温泉旅游、高尔夫球场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而仅仅5分钟车程外的古邺城遗址,却长期备受冷落。
工程浩大的广府古城,同样遇到融资难题。冯才良说,项目前期银行和社会资本根本不愿意介入,市政府只有把担子揽下来,希望将来景区成熟后有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通过转让经营权来收回投资。
天津历史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裴钰认为,文化旅游的特点是“三高”,即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要成气候,不可能一蹴而就,像西安的兵马俑、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开发至今都有30年左右了,也就是过去5~10年间才呈现产业化发展的局面。
但邯郸市政府对广府古城的成功开发信心满满。他们算了一笔账:邯郸交通方便,本市人口将近1000万,周边中原经济区13市总人口达6000万,2009年本地旅游收入将近60亿元,只要投资到位,经营得当,未来3~5年内,广府古城有望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
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化旅游开发入不敷出的局面,不光邯郸市政府官员要操心。据公开资料,“编钟之乡”湖北随州市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和开发方面投入达数亿元,2008年斥资8000万元建成的随州博物馆,也是免费对外开放,而其苦心开发的旅游产品——编钟演奏和外出巡演,年收入只有100万元上下。
但这一切,似乎丝毫没有妨碍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
有报道称,相传是曹操出生地的安徽亳州,斥重金打造“曹操古里”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包括总投资3320万元的“曹操故居”,总投资超过5亿元的曹氏庄园,以及总投资约6亿元的古城旅游开发等等。
连“煤都”淮南也声称要投资60亿元建设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计划于明年10月1日建成对游客开放。
“城市要想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就要通过文化,因为文化才是有个性的,文化要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就要搞文化旅游。”淮南市副市长王诚对记者表示。
著名旅游专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如今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正是城市之间营销竞争的生动体现。
“现在的城市要提高知名度,必须进行城市营销,实在拿不出很好的资源,只有搞一些噱头。”刘思敏说。比如曹操墓真伪之争,让河南安阳在殷墟之外,又多了一张吸引人们眼球的“名片”。至于各地争夺“花果山原址”或“西门庆故里”之类的闹剧,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但刘思敏承认,不管怎么样,文化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城市营销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会逐步提升城市的旅游环境,而旅游环境与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换句话说,旅游环境好的地方,交通、酒店等基础设施必然比较完善。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旅游开发很容易成为抓手,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统一起来。”刘思敏说。
冯才良也说,九寨沟那么山高沟深的地方,过去谁知道?通过发展旅游大家都认识了,知名度提高,人流密集了,就会带动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在河南焦作民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当地8年里只来过一个副部级官员,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火起来以后,一年就来了十多个副部级以上的高官。
事实也证明,尽管广府古城景区门票收入差强人意,但作为文化旅游名城邯郸的一张新名片,还是引起中央高层关注,近年来数位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当地视察。
摇摆的代价
裴钰分析说,如今各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大都由地方政府主导,如果地方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或希望打旅游业这张牌另有所图,必定会举全市之力投入。
借近日曹操墓之争大搞城市营销的安徽亳州,便是最新例子。据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其三产比例中以服务业居首,裴钰认为,这一产业结构本身决定了它对包括曹操墓在内的文化旅游话题会积极利用,在这方面投入更多也是正常的。
但不少城市的战略显得有些摇摆。比如一直以工业立市的河北丰润,一度推出“曹雪芹故里”的城市名片,近年重点投资动车制造,城市名片就换成了“中国动车第一城”。
裴钰说,有些城市看到文化旅游的潜在好处,很想做,但又舍不得投入,不能全力去做,毕竟中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更多倾向于发展工业。
对计划投入巨资兴建广府古城的邯郸,也有当地人士为其旅游业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感到担忧。他们说,邯郸早已是一个工业城市,主导产业是钢铁、煤炭和电力,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那上面,开始重视挖掘文化古城的旅游资源固然是好的开端,但到底能持续多久,有没有足够的耐心,还是个问题。
“文化旅游开发本身耗时耗力,急功近利者难免会失败,”刘思敏说,“如果政府决心不足,或另有想法,本来要投资100亿元,结果投了几个亿就停下,肯定不伦不类,最终还会对宝贵的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