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攻略:那一年 匆匆走过河内

  • 时间:2010-07-08 16:20:58  来源:爱旅行网  作者:爱旅行网

由下龙湾去河内的路上,我一直想象着,越南首都河内市是怎样一个面貌? 从旅行社面包车的窗口望去,红河三角洲平原的景致,并不相似于离它最近的珠江三角洲,倒是有点接近于20年前的四川成都平原。竹林绿树掩映着一簇簇村舍,田块划分得很小很繁琐,田畴间洒满衣着简朴的农妇———绝少见到强壮的男子。她们的耕耘专注而精细,稻子甘蔗长得都挺好。与此迥然相对的是,公路主干两侧,圈出一座又一座现代工厂的围栏,动辄占好大好大一片地,杆头上挑着外国的小旗……这样的传统与现代的硬性拼接,让人颇费猜测。

到过河内的人对我描述时,往往拿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某座城市来做比拟,但是他们传达给我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自己直感的细节化描述。倒是陪同出境的中方导游讲了几句笑话,有助于我的想象。他说越南有“四大怪”:男人绿帽子往头上戴,女人包巾子把脸遮起来,摩托车比小汽车跑得快———还有一个什么“怪”我听过忘了。 真的,从海阳到河内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乘坐的面包车经常处在摩托车的前呼后拥中间,简直像一地的钢铁蚂蚱在跳蹦儿。而越南司机个个表现一副好脾气,很少鸣喇叭警告,走了一路,没发现有哪个司机把头探出去喝骂一声———你找死啊!

看见河内的第一眼,让人产生一种朦胧而迷惑的感觉。河内算是处于哪一发展阶段?用“落后”这个字眼来说它吧,它分明已融入了21世纪的种种新鲜成分,名牌轿车、星级宾馆、电脑网吧、国际精品商场,星罗棋布的超市,还有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酒吧舞厅…… 中国现代都市所拥有的,它好像样样都有了,你怎么来判定它尚滞留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但是用“现代都市”来定义吧,它又保持着如此多的陈旧特征,街道弯曲而窄,极少辟设过街天桥、地道,大街两面挤满了扁扁的单门的低层楼房,缺乏整体构想和形成规范。行人不大在意交通标志的限制,光脚穿拖鞋可以踏入高雅场所。最壮观是摩托车,海啸一般淹没了公共车、出租车。一辆摩托骑两三个人,密密麻麻,轰轰隆隆,倒也瞧不见谁碰谁一下,个个都称得上出色的骑手!驾摩托男子多喜欢戴一只绿色的越军制式头盔(抑或是仿制的);坐摩托女子,人人一顶圆边遮阳帽,身材纤巧婀娜,却几乎个个用一方三角巾系住鼻子以下半个脸,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一刹时,我恍惚回到了20多年前中国某一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满眼皆是喧嚣的自行车洪流。

然而,河内毕竟具有它的异国情调,焕发出惟其才有的奇光异彩。 河内有一道瑰丽的风景,使中国游客由衷赞叹,啧啧连声,那就是河内大街上的高树巨木。越南出产名贵红木,我早已耳闻,原以为它们仅见于深山老林,没想到,繁华都市的中心街道两旁,百年红木蔚然而成雄浑气象!这里应当做点说明:“红木”,不是哪一种树的名称,也不是某一植物科属的名称,人们俗常所说的黑檀、紫檀、黄檀、红木等等,都包括在“红木”里面;树木名称则常见格木、铁刀木、花榈木、桃花心木、黑黄檀树等等。不过无论它们是哪一种,都使人眼目为之一新,惊叹不已。由于街面较窄、建筑低矮,一排排参天巨树愈显得绿冠如云,树干挺拔伟岸,支助根形似伏虎卧龙;身粗须两三人合抱的比比皆是,有的五六人才能合抱。我惊羡地仰望着,仿佛革质的浓密羽叶,造型奇异的荚果、花序,尤其是树干的龙鳞豹斑状片片皮甲,给人造成了长蛇乘雾、巨龙出水的壮观视象。于是想起,此地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设郡县的一千多年里,曾有过一个非常精彩的名称———龙渊。

河内现有人口350多万,大街小巷车似流水人如涌潮。我留意看哪棵大树上钉了钉子或拴了铁丝?没有。谁把车子、拖把等等倚靠在树身上?没有。古树名木上面谁刻写了“×××到此一游”?没有……就凭这点儿一晃而过的观察,我对河内市民油然而生敬意。位于巴亭广场西边的河内主席府,对游人的局部开放程度,似乎还高过北京中南海。越南导游注重介绍法国式宫殿建筑和革命领袖故居,但是我这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游客,却沉醉于热带的奇花异木之中。胡志明主席生前对花木园艺情有独钟,悉心从世界各国移植名贵珍奇品种,我看见其中就有中国特有的竹子和垂柳。主席府宛若一个浮苍滴翠、飞红溢彩的植物园,巨树、竹林、果圃、菜畦、鱼塘、荷池、草坪……当然还有绿阴笼罩下的红木阁楼和曲径幽院。一步一景,自然与人文显得那样和谐。只是,导游的汉语表达甚是费力,而我的植物知识很粗浅,有幸进了回“皇家植物园”,也没能认下几个名贵品种。 河内有一道新的“风景线”。

在游人如织的巴亭广场和河内主席府,跟在越南导游小旗子后面的,百分之九十的人说着中国话;在风光旖旎的西湖公园和还剑湖公园,百分之八十的人说着中国话;在河内最大的百货商厦里,至少百分之六十的顾客用汉语跟售货员侃价,而售货员都在用别扭的汉语单词加上计算器来回答……我不禁揣想,中国的游客潮水般地涌入越南北部几个旅游点,一把一把掏出人民币来,越南人瞧着,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可惜,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太紧了,在河内只停留大半天,我没一点机会和河内普通市民聊聊。 越方导游和中方导游两个人非常熟,你一句我一句讲笑话,有一段顺口溜说的是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山连山,水连水,心贴心,嘴对嘴…… 希望两国间刚刚兴起的跨境旅游热,能促进两国人民心心相印,情深谊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旅行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