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出境游低价低质团的实质是什么?(图文)
- 时间:2010-09-25 15:06:25 来源:爱旅行网 作者:traveler
“旅游产品设计缺陷明显,只考虑低价竞争没有在服务上突出优势,没有体现服务的价值”——我们认为国内旅游业目前的8大缺环之一。
现在每年的中国出境人次已经有几千万之多,其中有些人已经养成了每年出境旅游1次以上的习惯。相对国内旅游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国外环境不熟悉,特别是语言不通,因此出境旅中通过跟团旅行的方式目前是绝对的主要途径。
出境旅游团在有些旅游经验的消费者那里可以说是"爱恨交加"。说“爱”是因为旅行团可以包办一切事宜,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说“恨”,是行程中太多的购物和自费环节,服务缺失,恶性低价竞争。表面看起来的低价团实际上花费不少,受气不少。这些消费者角度看到的是旅游行业的表象,多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出境旅市场的低价战日益残酷,投诉事件层出不穷,前一段香港黑导游阿珍事件则再次把低价战的恶劣后果公开化了。
低价团的“创造者”无疑是旅行社,他们是低价团出笼的主导。做低价团在帐面上可能很少有赢利,但这些旅行社通过自费项目和购物环节则得到了暴利。这才是整个低价团这个怪胎能够长期野蛮生长的核心问题。
旅行社通过低价团把本来应该由旅行社提供的服务项目降低到最少,消费者问到,也以价格低服务项目少来敷衍。所谓一切以钱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核心。旅游业的产品是看不到的,消费者就是通过旅行社的服务来消费产品的。如今,旅行社一切向钱看,自然不会再花太多经历来研究推广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了解了低价团的行业潜规则,我们再看低价团的如下情况:
1 吃和住的低水平。尽量安排中餐,住在比较偏僻的酒店。
2 购物环节过多,每天都要进店。而店内的商品质次价高。载客现象普遍。去澳洲的购物团都会买所谓的羊毛毯或羊毛被子,价格都比正常价格贵很多.香港的购物团经常出现客人购物不达标,导游强迫购物的事情.阿珍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澳洲的很多地接社已经被购物店控制,如果走了这样的团,不带进店狂购是不可能的.
3 游览时间安排不足,一些著名景点只看外观而不进内部参观。而积极推广自费项目,赚取景点回扣。
4 低价团的产品差异性小,消费者可以发现常规低价产品基本上各个旅行社都一样,没特色,参观的景点和店都一样。
5 服务意识差。领队和导游没有提供给消费者足够的旅游服务,而是满足于最大程度的挣回扣。
我们看到,一些旅行社的产品以低价为核心,服务缺失,埋头挣黑金。这样的产品不可能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当然我们也看到本来不属于旅游行业携程等分销商建立了正规化的服务体系,以客人需要为第一,建立起网络服务的平台。如今携程等新型旅游企业已经在建立品牌上走到了前面。很多消费者尽管知道携程等的产品比传统旅游企业的贵,但他们还是要选择,这是旅游企业的品牌和服务力量在市场上的初步体现。
旅行社的品牌塑造过程也就是不断创造、提升自有产品的过程。以人为核心的产品与低价团的出发点不同,其流程也就根本不同了:从旅行者的立场设计产品、通过服务流程进行控、投效的游客信息反馈、在各方面反馈基础上不断升级产品、建立品牌和产品的运作规范,并且稳定执行。
低价团的种种让很多消费者愤慨,而现实中这类低价团层出不穷,各个旅行社都在做。这说明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很大情况上国内旅游市场也如此)还很不成熟。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有执法者、企业、消费者、第三方(媒体、研究机构)四个方面的参与者构成。
企业的作为是完全市场行为,有团就做,无可厚非。目前来看,旅行社是低价团的主导,而广大的消费者则实际上成了低价团的帮凶。扭转这一局面,取决于中国的消费者对旅游的观念的改变。中国的旅游业是近20年才开始迅猛发展。特别是出境旅游对很多消费者还在意识上认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他们形成了潜意识里尽量节约成本,而在实际过程中疯狂采购异国商品和在异国的消费,做为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奖励,有时候也是一种放纵。可见,这样的心理绝不是我们理解的旅游心态。旅游的心态应该是平和和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应该是对休闲生活的向往。而不是简单的挥霍和浪费。
中国的旅游者人数众多,目前已经有一批知识阶层的旅游爱好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要消费者的自觉还是远远不够的。媒体应该为消费者的旅游起到监督和信息服务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的很多媒体还没有对旅游行业给予太多的关注。除了常规的旅游新闻发布、目的地景区介绍之外,对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旅游观念和常识都很缺乏,也很少有长期的规划。
作为旅游市场的管理者,旅游局在这个环节中是执法者,行业发展的推动者,角色特殊,其风向标的作用更大。我们希望旅游局能够把市场中的其他主体——旅行社、消费者和媒体都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品质旅游,让旅游市场更加健康发展.这四方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任何一方都将对整体行业升级产生影响。